Javascript is required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联盟动态 | 高效电机时代上海电驱动的前沿探索
来源:电驱动全产业联盟/上海电驱动
发布时间:2025-01-1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和工业实力的稳步增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也日益加快。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正从汽车消费大国逐渐转型为汽车生产强国,这一转变不仅加快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进程,也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的全面升级。在这一进程中,新能汽车的“动力心脏”——主驱电机,尤其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主驱电机的设计、研发与制造领域也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已经将高效率、高转速、轻量化和低噪声作为新能源汽车主驱电机研发和设计的主导方向。在这些方向中,电机的高效化尤其成为研究的热点。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技术竞争,上海电驱动作为国内率先量产三合一电驱系统的供应商,也加快了产品迭代的步伐,并提升优化产品设计的能力。公司技术团队联合产业链,提出了多种具有前瞻性的电机高效化设计方案,以满足多样化的产品性能与技术需求。

扁线技术最初应用于大型电机领域,而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扁线电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由于扁线电机能够显著提高铜满率,优化铜耗,进而大幅提升电机效率。

2007年,雪佛兰VOLT采用了Hair-pin发卡扁线电机;2015年,第四代丰田Prius采用了扁线电机设计方案;2018年,上海电驱动成功实现了48V BSG 扁线电机的量产下线。这些事件标志着扁线电机的发展速度正在进一步加快,主驱电机的扁线时代已经到来。

与传统圆线电机相比,扁线电机拥有多项显著优势:

高铜满率:扁线电机的铜满率可以提高25%以上,在保持其他设计方案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直流电阻,进而降低铜耗,提升电机效率。

低端部高度:扁线电机技术实现了绕组端部的降低,这一创新设计是优化电机铜耗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功率密度和高转矩密度:得益于铜满率的提高,在相同体积的条件下,电机实现了输出功率和输出转矩的双重提升。

良好的散热性能:由于扁线电机在槽内排布整齐有序、铜线与定子铁芯贴合紧密,进而有效降低了槽内热阻,增强了热传导效果,提升了电机峰值性能和持续性能。

扁线电机技术虽然有显著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上海电驱动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扁线电机因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导致交流系数相较于原先的绕组更大,尤其在高转速下,交流铜耗更为显著。上海电驱动通过精心设计绕组的层数与尺寸,有效降低了交流铜耗。随着绕组层数的增加和尺寸的调整,交流铜耗得到了明显优化。然而,绕组层数的增加也意味着绝缘漆膜在槽中所占比例增加,尤其是在高压电机的设计中,定子槽中绝缘材料比例的升高会导致铜满率的下降。因此,上海电驱动在设计中寻求绕组层数与尺寸的最佳平衡,以实现电机的高效运行,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绕组层数的增加。上海电驱动率先采用54槽6极的极槽配合,在相同转速下对应更低的频率和更小的交流系数,这种方案逐渐发展成为行业主流。

扁线绕组在成型和焊接等制造环节均面临较高难度。上海电驱动凭借自主研发的N-pin焊接技术,成功解决了绕组端部高度、绕组焊接工艺和量产可行性等问题。

图1 N-pin 焊接扁线绕组

而在这一领域,X-pin技术同样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X-pin通过直接消除直线端长度和拐角高度,实现了定子端部高度的显著降低。不仅减少了漆包线的用量,还降低了定子壳体的材料消耗,为电机的轻量化和成本效益提供了显著优势。目前上海电驱动已开发完成多款X-pin产品,这些产品已经通过了耐久、振动等相关测试验证。目前已获得国内多家客户认可,并计划在2025年年初实现X-pin产品的量产供货。

定转子铁芯作为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对降低电机铁耗,提升电机效率至关重要。

目前0.25mm厚度硅钢片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尤其是在中高端新能源主驱电机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0.2mm、0.15mm等厚度的硅钢片也逐渐被应用于新能源电机产品上。这些更薄的硅钢片将更有效地降低铁芯的铁损,特别是电机在中高转速区域,随着频率的增加,铁损在总损耗中的比例上升,使用薄硅钢片的电机效率提升效果尤为显著。在电机CLTC工况落点所在区域中,多以铁耗占比为主,因此优化铁耗可有效提升电机CLTC工况效率。电机WLTC工况落点区域在电机高转速区域较多,在高转速区域,薄硅钢片的优势更加明显,有助于提高电机WLTC工况效率。上海电驱动在采用0.2mm厚度硅钢片的产品即实现量产,同时0.15mm厚度的硅钢片产品也进入样机试制阶段。

图2  B-P曲线

① 铁芯粘接技术的突破:在电机制造中,转子铁芯通常采用扣点结合方式,而定子铁芯则多采用扣点结合方式或焊接结合方式。这些传统的方法可能会影响磁路的完整性,焊道的存在同样会形成回路,进而增加定子铁耗。上海电驱动通过采用铁芯粘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技术涉及在硅钢片表面涂覆胶层,以粘接方式结合转子铁芯和定子铁芯,从而取消了扣点和焊道,显著降低了由工艺引发的铁耗。目前铁芯粘接技术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模具内点胶和硅钢片自粘接,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铁芯粘接技术已成为降低铁耗,提升电机效率的有效技术手段。


② 退火技术的优化:退火技术涉及将定转子铁芯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到50℃,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这种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内部组织及加工工艺性、增加材料的塑性、消除加工应力、消除铁芯内应力、提高导磁性能,从而降低铁耗,提升电机效率。然而,由于定子铁芯与机壳的过盈配合,装配过程中退火被消除的应力可能会重新产生,这限制了退火技术在电机效率的提升效果往往并没有理论明显。因此上海电驱动在应用退火技术时,会结合电机铁芯和机壳配合的设计,以确保退火技术的效果得以最大化。

磁钢作为永磁电机转子励磁的关键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机的整体效率。而磁钢在电机磁场作用下会产生涡流损耗影响电机效率。


磁钢分块粘接技术:在电机磁场的交变下,磁钢内部会产生涡流,导致磁钢的涡流损耗。磁钢分块技术是通过将整块磁钢分割为多个小块,再通过粘胶将这些小块重新粘接为一个整体。这种分割能够阻断涡流的通路,在同一工况下减少磁钢的涡流损耗,降低磁钢的温度上升,进而提升电机的效率。良好的磁钢分块设计方案,可以使CLTC工况效率提高约0.1%。在电机高转速区域,由于电机频率较高,这种优化的效果更为显著,目前上海电驱动已将这项技术应用于量产产品。


图3 磁钢分块粘接示意图

油冷电机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目前中高端电驱产品的主流发展趋势,这种技术以良好的冷却效果,显著提升了电机的持续性能。

在油冷电机技术中,油品的选择至关重要。油品粘度过低可能导致电机冷却效果不佳,而粘度过高会增加电机的搅油损耗,从而降低电机效率。选择合适的油品粘度对于提高电机效率、减少搅油损耗以及保证良好的冷却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油路设计是油冷电机技术的关键点。高效的油路设计能够消除油液死区,具有良好的油液落点,兼顾较好的冷却效果与较低的搅油损耗。上海电驱动在油冷技术领域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包括向心式油冷技术)。2022年上海电驱动量产的EP150油冷扁线三合一电驱系统,凭借卓越的电磁方案和油路冷却系统设计,使单电机效率超过97.5%,荣获“中国心”2023年度十佳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奖。

图4 上海电驱动EP150 三合一电驱系统

上海电驱动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经验丰富、研发能力卓越的电机开发团队,该团队在国内电机设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通过对转子磁路的精心设计可以显著减少转子谐波,优秀的转子拓扑结构对降低定子铁耗具有明显的效果。此外,降低谐波对于优化电机NVH(噪声、振动和粗糙度)性能也具有积极作用。

上海电驱动在行业内率先采用54槽6极的极槽配合方案,取代了传统48槽8极的极槽配合方案。该方案在较低层数下,依然可以实现较小的交流系数。与48槽8极方案相比,54槽6极方案在铁芯外径相同但铁芯略短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更高的功率、更大的转矩和更优的工况效率。在相同的转速下,电机的频率更低,电机交流系数更小。因此,54槽6极方案更适合高速扁线电机,采用此设计方案能够得到更优的电机效率。

与传统的绕组方案相比,上海电驱动无环流绕组专利方案能够显著降低电机的铜耗,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机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迭代,电机的高效化技术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新技术的落地、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新工艺的引入,都将推动电机高效化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上海电驱动也将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电驱动系统,为中国新能源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